江大人的科研故事:吴钰祥——恒者行远 思者常新

发布者:体院记宣会发布时间:2021-08-01浏览次数:2953

江大人的科研故事:

吴钰祥——恒者行远 思者常新

今年初,我校创立了“炳灵学术论坛”科研宣教平台,以“交换思想、交流学术、交叉学科、交融团队”为宗旨,旨在搭建“科研典型、身边榜样、深度交叉、多点群发”的科研交流新机制,促进学院(机构)、学科及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交流与交叉融合,营造浓厚科研氛围,促进学校科研跨越发展。5月上旬,学校举办了“炳灵学术论坛”启动仪式,论坛上,主讲专家与师生分享了各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,他们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科研小故事,激励着广大师生不忘科研初心、砥砺前行,为努力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接续奋斗!

 

  体育学院  吴钰祥        

 

吴钰祥,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,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,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高级会员,Smart Materials in Medicine期刊编委。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工程、可穿戴器件、生物医学影像等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,武汉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1项,武汉市体育局科研项目1项;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。在Science Bulletin,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,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  恒者行远  思者常新

 

十年前,我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全国排名第一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,放弃了一线大城市龙头企业的高薪offer,从武汉东头的喻家山,拎着行李,乘车两小时,来到了武汉西头的三角湖。33公里的路程背后,是人生的重要选择。而决定这个选择的,是把冷板凳坐热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


坚守——科学研究

 

当时,对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生理参数测量,还停留在手动间断性测量的水平,如何通过在体、无损、连续监测和便携的手段,建立自动化程度高、测试结果准确、信息反馈迅速的监测和评定体系,提升我国体育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,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,增强我国运动员竞技能力,是有明确痛点而我又想探究的方向,是生物、医学、光电、体育等多学科交叉领域,却又是大家认为很难做或者没有明确经济收益的领域。

 

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团队,只能让自己先变得强大。在书桌案头上学、在座谈交流中学、在现场教学里学。我带着问题开始了研究攻关,把研究与实际需求紧密联系起来,寻找突破口。

 

志不求易者成,事不避难者进。2016年,科研上终于有所突破,我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成为了体育学院第一个自科基金获得者。随后,科研上积累的势能逐渐转化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,在国内外体育科学领域得到了较高评价,形成了体医融合的特色研究方向,主持国家自科基金2项、省部级课题多项,在国际和国内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,申请发明专利9项(已授权6项),申请并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。

 

开拓——资源融合

 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先后两次考察武汉时表示,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,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。江汉大学正朝着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迈进,科研氛围日趋浓厚,科研人才日益集聚。在这种好的势头下,我作为科研队伍的一份子,更要准确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广泛开拓资源,加强科研合作,顺势而为,积极创新,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,努力掌握发展的主动权。

 

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,我结识了本领域很多优秀的人才,并通过科研合作攻关,与中科院、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形成了良好而深入的资源融合,扩大了我们科研团队的朋友圈和学科视野,并基于前期的合作,规划了一系列重要国际合作和国家级课题。

 

传承——团队打造

 

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:“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。”学习和研究的氛围是人才培养的关键。导师就是要识才、育才、用才,培养更多科研人才,让实验室好的传统持续传承,对国家、对社会、对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
 

我们团队的学术氛围非常融洽,宽严相济,师生之间没有隔阂。如果学生们遇到各种难题和瓶颈,比如实验做不出来、程序调试不好、文章写不下去,他们都会主动和我沟通,寻求指导。我也会鼓励他们,并且和他们一起想办法,从思维困局中跳出来,寻找新的解决途径。

 

星光不问赶路人,时光不负有心人。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实验室或电脑前鏖战到天光大亮,学生终于有了显著进步,获得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3项,校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,校级创新项目6项,本科生在专业期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6篇。这使我信心更坚、脑子更活、底气更足。未来几年,我相信研究团队在基础研究、国家重大需求、国际合作等方面会有更进一步的进展。

 

2020年9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,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,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。这为我国加快新时代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,更为我们科技工作者设定了值得追求一生的目标。研究真问题,敢啃硬骨头,咬定大目标、大方向、大追求和大原则不放松,拼搏奋斗,勇攀高峰,争创一流!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!”与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们共勉!


(转自江汉大学宣传部   江大新媒体工作室   73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