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育学院重点学科规划

发布者:test11发布时间:2015-05-08浏览次数:2228

一、建设目标

力争到2016年建成体育学硕士点并最终建成省级重点学科;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实验室(国家级实验中心)合作建成“运动监控与恢复”省级研究基地;与湖北省体育局、武汉市体育局、武汉体育中心合作建成“国家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中心”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基地,形成在省内综合性大学同类学科领先,国内特色鲜明有影响的学术阵地。

二、建设规划

学科发展:进一步加强体育学下设的运动人体科学、体育教育训练学、体育人文社会学三个二级学科建设。以“运动监控与恢复”和“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”为重点研究方向,以“体育理论与方法”和“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”为优化发展方向。在现有的研究方向基础上,进一步凝练和扶持其它研究方向,到2016年逐步增列“户外运动理论与方法”和“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实践”两个研究方向。

队伍建设:建立对内培养和对外引进的长效机制。对内着重加强学术骨干和学术梯队的培养,形成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和内部学术汇报制度,形成院内每年度的科学报告会及两年一次的科研考核制度,强化高水平成果的奖励制度及团队成员的动态调整制度,建立激励内部中青年后备人才的准入机制。对外引进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和优秀青年博士,形成团队合理的年龄结构及科学的学缘结构,促进本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
科学研究:紧密围绕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集中开展研究。以横向合作项目为突破口,瞄准研究的应用性和前沿性,争取在省部级,国家级自科、社科基金项目上年年有立项。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,在“近红外线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”、“运动项目的竞技表现特征”、“体育财政”、“体育赛事的市场运作”、“学生体质健康”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,有规划地产出系列影响较大的优秀成果,力争在成果奖项上有突破。到2016年各研究方向在国家级课题、科研经费、权威期刊文章、成果奖项、权威教材等方面达到省内一流。

平台建设: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校级学科平台资源,保证每个研究方向均有实验室或研究室。整合有关社会资源,到2014年学科专业资料室投入使用,并在现有基础上重点筹建两个研究基地(运动监控与恢复基地、国家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研究中心)。力争到2016年研究基地达到4个,其中省级1个,部级1个,校级2个。

社会服务:本学科坚持内、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。在研究中注重“教学、训练、科研”三结合,体育科学研究始终以教学、训练为主战场,科研成果能有效服务于运动队提高水平、科学布局和健康发展。外部服务注重 “体育、教育、企业”三大系统的联合,立足于体育、教育系统,为企业服务,抓住改革的机遇,从体育发展模式,行业内部的机制、体制创新上寻求突破。利用区位优势,进一步加强与武汉体育中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合作,解决大赛志愿者服务管理、赛事的申办与市场运作、体育运动项目的培训、体育健身项目的推广等具体问题。

三、建设措施

到2016年拟增设到6个研究方向;每个研究方向引进1名高层次学术骨干、引进2名中青年博士;

重点建设2个实验室,即运动康复与监控实验室、体能测试综合实验室,设备规模力争500万;

争取国家级课题至少2个项目,省部级课题10项,科研经费年均达到50万元,高水平文章每年10篇以上,专著及教材年均4部,争取1-2项市级以上科研奖项;

建成1-2个省部级研究平台,再增加1个校级研究平台;建成与6-8个固定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。